当前位置:首页 > 护眼培训 > 正文内容

自然光与灯光共用影响小孩视力吗?

2022-12-18 01:01:48护眼培训1

一、自然光与灯光共用影响小孩视力吗?

要注意的是,为啥自然光和灯光要一起用,是自然光照度不够,还是什么情况

1首先我们现在去做光,首先的参考对象就是自然光,光的情况都是参照自然光来的,而影响孩子视力的原因,照度的问题,照度太高,也就是我们所有的刺眼,你去太阳底下看书,无疑对眼睛伤害很大;另外就是照度太低,你光不够的话,小孩子眼睛看的吃力,这样也是要影响孩子的视力的,,所以自然光下,你选择了合适的照度,对孩子的眼睛伤害最小,当然也要适当休息

2.灯光上,如果需要用到灯光,你需要注意的是,照度大小,电源是否频闪,包括电子产品(打开手机视频去照你的灯光,近距离大约20/40cm,出现灯光闪烁,或者屏幕的闪动的话,此类产品是不好的),还有出光选择上,尽量不要选择偏蓝的光色。

任何人工光源都会产生一种光压力。这种光压力的长期存在,会使人尤其婴幼儿表现的躁动不安,情绪不宁,以致难于成眠。

1、任何人工光源都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光压力,这种光压力的长期存在,会使人、尤其是婴幼儿表现得躁动不安、情绪不宁,以致难于成眠

2、让宝宝久在灯光下睡觉,进而影响网状激活系统,就会使他们每次睡眠的时间缩短,睡眠深度变浅而容易惊醒。

3、宝宝长久在灯光下睡眠,对孩子的视力发育大大不利;睡眠时熄灯,意义就在于使眼球和睫状肌获得充分的休息,长期暴露在灯光下睡觉,光线对眼睛的刺激会持续不断,眼球和睫状肌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这对于婴幼儿来说,极易造成视网膜的损害,影响其视力的正常发育。

4、研究证明,幼儿睡觉时开灯会成倍增加患近视的几率。

年轻的父母或许会说,我们的孩子经常不能好好入睡,他怕黑,而且我们在同一个房间里,孩子睡觉的时候,大人往往还在活动,开灯有时候是不得已的

5、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看看能不能避免这样的状况:

1)、孩子怕黑:避免利用黑夜的恐怖气氛来威胁孩子入睡这是造成孩子惧怕黑夜的一个很普遍的原因。解决的方法是,带孩子在月光下散步,告诉他黑夜很安详很美丽,在孩子睡觉时把他最喜欢的玩具熊和布娃娃放在枕边,把孩子的被角掖好,最后拉上窗帘、熄灯。

2)、孩子还不愿入睡:不要大吼强迫孩子睡觉,可以给孩子讲些故事,条件是,故事讲完了,就得乖乖地熄灯睡觉。记住,不要讲恐怖故事。

3)、如果父母和孩子在同一个房间:不要让光源对着孩子,尽量使用小台灯,更不要看电视

,即便是把音量放到最低。如果可以的话,在睡床与光源之间,用隔屏或布帘加以遮挡。

4)、孩子遇到恶梦: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陪伴孩子到他再次睡着为止,甚至可以和他睡一个晚上,而不要利用开着的台灯来为孩子驱赶恶梦。

…………………

二、光线会影响近视吗?会促发近视度数增长吗?

光线竟然成近视诱因

    在大多数情况下,视力下降和光线不佳(太亮或太暗)有关,特别是在用眼强度很大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环境光线照度不合适。很多时候光线太暗,也有些时候是光线太亮。虽然,国际上和中国对于不同室内场合的光线照度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如在书房内读/写的照度>300Lux),但对于一般人而言,这对于保护视力的帮助不是那么直接,因为一般人没有那么多关于环境光线照度(亮度)和人眼视觉的知识。

通常,光线不合适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所处环境内的光线本身不合适(如太亮、太暗、眩光等);

二、由于身体姿态(如坐姿或头姿)不正确挡住光线,让本来合适的光线照到目标区域时变暗了;三是光线会快速变化(如早晚的阳光,多云天气、或阴/雨变化时的自然光)。

三、不同应用场景对照度的要求不尽然相同。还有,即使照度相同,人眼对不同光源(如自然光和电灯光)的感觉也很不一样。因此,一般人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确不容易判断光线是否合适。

中医大一院眼科中心主任医师孙河教授说,因为导致近视的原因有多种情况(光线不佳、近距离用眼姿势/时间不适等),万一已经发生了近视,应该尽快分析原因并设法纠正,而不是急着配眼镜,更不该盲目去尝试各种“快速”治疗仪,否则会耽误恢复视力的机会。只有找到并排除近视的诱因,才能真正保护视力。

近视专家QQ:3071073791

三、在全暗的房间里看电视,屏幕的光线对视力有伤害吗?

这样对视力的伤害是很大的,最好让电视机两侧有一些柔和的光,就可以平衡电视屏幕的光线刺激。装修的时候采用实木电视背景及灯光槽是最好的,在长沙的话可以找壹品家装,它是专业做实木装修的。

四、什么光线对眼睛有伤害?

紫外线,激光等强光源都对眼睛有伤害。强光甚至会让人失明。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yingshishili.com/archives/13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