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护眼培训 > 正文内容

古代计量单位1厘 多大?

2023-01-01 11:41:44护眼培训1

一厘等于0.03125克,即约0.03克

市制重(衡)量是:1两=10钱

1钱=10分

1分=10厘

1市斤,以前是1市斤=16两,因1市斤=0.5公斤,1市两就等于31.25克

(后来是1市斤=10两,1市两就等于50克)

通常,市场(民间)上,中药材、黄金、白银等仍用老制,即一般以1两=31.25克计。(如中药方某味药以前三钱,现在就写10克;以前一钱,现在就写3克……)

因此,一厘等于0.03125克,即约0.03克

古代的计量单位1厘,可以是用来计算重量,一斤等于十两,等于500克,一两等于十厘,一厘也就是5克重!另外,古代的计量单位1厘,也是可以用来计算面积的,1亩等于10分,1分等于10厘,1亩等于666.667平方米,所以1厘等于6.67平方米,但这个结果只是近视。

古代人没有眼镜怎么办?

眼镜在古代绝对是身份的象征。15世纪中期,这种西洋玩意儿才传进中国。普通老百姓是戴不起的,故而皇帝当作好东西赐给大臣。

一是古人患近视眼的概率不多。为什么?他们没有电脑,不用一天到晚盯着屏幕看;他们没有游戏机,不用担心孩子在网吧里几小时甚至几天不出来;那时的学生读的书没有现在的学生多,以前只有四书五经,一本《论语》要读好几年,现在却是每学期十多门几十门课,连一个小学生的书包都有十来斤重;那时也没多少人读得起书,书香门第毕竟少,没有书读自然不太会近视了;以前的书都是大字,虽然没有什么标点,但字号大,而现在小小一本书却有数十万字,那些报纸的字更小,密密麻麻几十版甚至上百版;以前的书没有现在的好看,现在什么书都有,有的还很吸引人,白天不敢读或者读不完,晚上在被窝里继续用手电照着读,几个晚上下来,那些孩子的脸上就多了一副眼镜。一句话,我们现在的眼睛太累,太累,眼睛的负担太重,太重,不近视是不正常的,近视才是正常的。

二是古人患了近视也没有办法。概率不高不是没有,由于遗传、职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古人还是有不少的近视眼,这从一些史料和笑话中也可以看出。明代有人作了一首嘲讽近视眼的诗是这样的:“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老眼昏花,到处磕磕碰碰,只能在云山雾罩中过一生的近视眼形象在这首打油诗中已经栩栩如生了。要是现在,除非是极少极少的顽固近视,一般说来都不成问题,两块玻璃或树脂,不管是有形的还是隐形的,都能使你的视野更上层楼。你看看现在的广告,非常庞大的治疗近视眼产业每天都在召唤已经近视或者即将近视者。 古人肯定是有近视的,纪晓岚就“貌寝短视”,说明他貌丑而有近视。 至于解决办法,那只好看书的时候离书本近一些了。如果近视度数深,那就要贴着书看,达到“闻墨”的境地。 其实,似乎没有人知道,世界上第一付眼镜是由谁发明、制造出来的。关於眼镜的发明,有多种说法。

人类可能早在千年前就发现了,使用透明水晶或宝石磨制成的「透镜」具有放大影像的功能;但是真正将透镜嵌入镜架做成「眼镜」呢,据说是在13世纪末叶时,同时出现在中国与欧洲。有人说是中国一位不知名的工艺匠所发明的;有人说是中世纪义大利多斯加尼的一个位尚-亚历山大.史毕那 (Alessandro di Spina);也有人说是十三世纪英国学者-罗杰.贝肯 (Roger Bacon)所发明的。 在西元1260年,马可波罗就曾经描述中国老人家戴著眼镜看小字的景象。据说,中国古代的眼镜呈大椭圆形,镜片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镶在龟壳做的镜框里,用铜制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或用细绳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而且当时的眼镜造价不斐,也因此被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徵。据说,就有一位乡绅用一匹马的代价换一付眼镜的记录。 而在欧洲,眼镜是十三世纪末,在义大利发明的,当时的威尼斯与纽伦堡就以制造高透明镜片闻名欧洲,不过,当时的眼镜只能说是放大镜,阅读时才拿在手上。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yingshishili.com/archives/13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