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护眼培训 > 正文内容

什么是近视力?近视力的特点【实用】

2023-01-18 15:19:53护眼培训1

一、什么是近视力?近视力的特点【实用】

人眼都有远视力和近视力两种能力,今天我们来说说近视力的特点。平时人的眼睛不仅能看远,而且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这种看近的能力,我们就称之为近视力,是视觉功能与屈光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近视全称“近距中心视力”,亦为测量分辨二维物体形状和位置的能力。正视眼则须通过眼的调节,方能明视近处物体,而远视眼则要做较大努力方能看清近处目标。故近视力亦称“调节视力”或“动态视力”,远视力便相应称之为“静态视力”。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有时候近视力比远视力还要重要,特别是学生及主要从事近距离活动者如办公室工作者。良好的近视力,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视近任务的重要保证。 通常人们可以同时具有良好的远视力及近视力,但是由于年龄、眼屈光状态等情况的影响,可能看近好于看远,也可能看远好于看近。这两种情况都不理想,都会带来一些麻烦。当两者可能无法兼得时,多数人以看近为主。而当上了年纪,对此就会有更多的体会。 你是否知道在我们周围,有些人为了得到好的远视力,告别眼镜而采取手术的案例呢?这些人为了取得更好的远视力采取了手术。术后的结果很可能让你的远视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往往这是靠牺牲一定的近视力来达到的。 当我们要求得到远视力的同时千万不要以近视力为代价啊。

二、测定近视眼几度的距离

视力表有好多种,一般常用的视力表为通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要求眼睛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米。

如果被检查者在5米处对第一行看不清,那么就让被检查者向前移动,直至能看清第一行最大的视标为止。其视力的计算公式为:视力=0.1×(距离÷5)。如4米处才能看见最大视标,其视力即为0.08。

另外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近用视力表,是专门用来检查近视力的,要求眼睛与视力检查表距离30厘米,要求被检查者看清楚最小一行符号,若看不清,则改变距离,直至能够看清。计算方法与前面相同。

三、如何识别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

真性与假性近视均表现为远视力下降,近视力较好,比较难以区分。

真性近视,又叫轴性近视,真性近视为器质性改变,不能自然恢复。

而假性近视眼,是在看远处物体时还有部分调节作用。从表面上看,假性近视也是看远模糊,看近清楚,但散瞳验光检查时又没有相应的屈光度改变。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采取必要的治疗方法之后,视力又可以得到改善和恢复。

眼部健康已经开始走向了低龄化,很多孩子从小学就开始近视。给孩子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很多家长都对治疗近视眼忧心忡忡,对于17岁以下的孩子,因为此时的眼球调节性强,也是可以通过药物来改善的

假性近视为功能性,多发生于青少年,视力可在数周或1~2个月内下降,适当休息后又可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真性近视为器质性改变,不能自然恢复。

为了有效区分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需要在专业的眼科医院进行散瞳验光,获取眼睛在调节放松状态下的视力结果,准确辨别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从而决定是验配眼镜矫正视力还是通过视功能训练等手段治疗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不是近视眼,是由于眼睛的调节功能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在看远时无法放松而呈现的“近视”状态,一般进行合理的治疗,比如睫状肌麻痹或者视觉训练使调节紧张放松,“近视”度数可消失。通俗地说,假性近视是可以通过放松调节恢复视力的,其眼球并没有变大,但真性近视则是不可逆的眼球增长的过程。

孩子在出生后到 7-8 岁以前,多数是远视眼和正视眼的状态,眼睛的调节能力很强,如果持续长时间看近,负责调节的眼内肌肉(睫状肌)在看远后不容易放松,导致看远时视力波动,表现为近视状态,就是俗称“假性近视”。此时因为没有出现眼轴增长(近视眼本质性的病理改变),在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近视状态会消失。因此,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的区别为眼轴是否增长,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近视状态是否会消失。

告诉大家一个鉴别真性和假性近视的简便方法,我们可以在5米外挂一个国际标准视力表,先确定你的视力,然后戴上300度的老花镜,眺望远方,眼前会慢慢出现云雾状景象,半小时后取下眼镜,再查视力。如果你的视力增强了,那应该就是假性近视;如果你的视力依旧或反而下降,你可按这种方法每天进行一次,连续重复三天,如果视力仍无改善,就可以确定为真性近视了。记得给孩子吃乐佳善优蓝莓叶黄素酯,补充孩子眼睛的营养,避免假性近视变成真性近视。

四、0.04视力如何测

视力表如何测 检查视力一般分为远视力和近视力两类,远视力多采用国际正常视力应在1.0以上。若被测试者0.1也看不到时,要向前移动,直到能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yingshishili.com/archives/138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