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护眼科普 > 正文内容

首次购买防蓝光眼镜,求各位大神给点建议? ?

2022-08-20 12:54:44护眼科普1

谢谢!非常抱歉,我对此事没有相关信息提供。谢谢!

购买防蓝光眼镜首先第一个重要的点是:注意镜片的透光度和清晰度,因为这个直接影响视觉和对眼睛视力的影响,如果镜片色差大,长时间佩戴会对眼睛造成一定影响严重会直接影响视力,更容易达到视觉疲劳。

如果镜片清晰度模糊会加大眼睛的疲劳,用眼过度,反而会适得其反。

镜架选择:选择一个合适自己脸型大小,不会勒就行,如果是平光眼镜,从来没有戴过的选择重量轻的镜架,减轻鼻梁的压力,还有选择镜架时要选择检验合格的产品,有对金属过敏的可以选择较轻的TR镜架。

不管你是近视或者不近视在选择防蓝光眼镜的同时一定要选择合适自己,在不增加眼睛视觉的基础上选择较轻的架子最为合适。

喜欢我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不定期分享眼镜知识。

防蓝光眼镜戴久了会不会有其他的不良反应?

不知道,因为我从来不戴眼镜,抱歉。

您好,我是“画不投机”的创作者,感谢您的问题邀请。随着大家对眼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多的人很关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蓝光?

光是一种电磁波,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波长为380-780纳米之间,蓝光是指400纳米-500纳米的可见光,因为波长较短,能量较强,该波长内的蓝光会使眼睛内的黄斑区毒素量增高,严重威胁我们的眼底健康。

那么防蓝光眼镜是否确实有用?

根据相关文献跟实验,蓝光峰值光谱在400—440纳米区间内,照度在500lx以内,持续直射2小时以上,会出现细胞活力明显下降甚至凋亡,蓝光峰值光谱在460—500纳米区间内,照度超过1500lx以上,持续直射3小时以上,才会出现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和凋亡”

我们日常室内光线照度100-600lx左右,超过1000LX人眼基本受不了,

由于目前正规的LED光源的峰值光谱基本都在450—470纳米范围内,并且LED照明灯具都会在LED光源的外面进行结构封装,LED电视、手机、电脑屏幕则都采用背发光或者侧发光模式,蓝光实际并没有那么强

考虑蓝光的危害,必须要注意照度和照射时间两个要素。换句话说,只有蓝光照射的强度和照射时间都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人眼造成伤害。

但是,防蓝光过滤并不是越多越好。蓝光峰值430-455nm之间视网膜细胞伤害最高,而455-500nm又能调节人体的生物钟节律,且绿光对人眼最为敏感,波长在555纳米范围

顾多数主流厂商把400-455纳米的蓝紫(有害)过滤少量,455-500纳米蓝绿(有益)保留,

所以蓝光不是过滤越多越好,除了特殊人群适用,如果你是个学生,经常看书用眼的话,并不建议用防蓝光眼镜,防蓝光眼镜因为把蓝光阻隔了,所以看到的画面会偏黄,显暗;如果戴着防蓝光眼镜看书,其实并不好。

防蓝光眼镜有没有什么靠谱的牌子推荐?

没有经验

市面上防蓝光成品眼镜大多都是一些全防蓝光镜片,以及全防紫外线镜片,全防紫外线肯定没什么坏处,对眼睛有保护作用,还是不错的,但是全防蓝光,那就另当别论了,其实蓝光波分有益蓝光和有害蓝光两种,有益蓝光就是约450到500纳米之间波长的一些蓝光,它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有害蓝光是约400到450纳米之间的一些高能蓝光,如果长期的眼睛接触这种高能蓝光的话,能够引起人眼底黄斑上皮细胞的损伤,而且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是长期大量的接触高能蓝光。

市面上售卖的一些成品防蓝光镜片,基本上是出厂价位都比较低廉,没有太多的技术优势,一般的镜片也就是一个全防紫外线加全防蓝光,有的镜片底色还非常深,造成镜片透光性明显偏低,所以有的人戴起来可能舒适度不够,或出现头昏眼胀、视力降低等一些不舒适的反应。

如果工作生活需求防蓝光眼镜,还是建议到眼镜门店定配防蓝光镜片,选择一副自己喜欢的镜框,再加一副比较知名的防蓝光品牌镜片,这样定做出来的眼镜能很大的提高你的戴镜舒适度。眼镜既清晰又舒适,又能防有害蓝光才能达到最佳的戴镜防护目的。

自于说哪种防蓝光镜片比较好?本人认为还是要有点名气的镜片才有技术优势,比如优立、万新、明月这些国内或者合资品牌的防蓝光镜片都还可以,当然,如果要高品质的防蓝光镜片,可选择蔡司的防蓝光镜片,依视路的钻晶a4、双效防护镜片,以及豪雅的御蓝膜镜片都不错。如果戴镜者本人双眼无近视或其他屈光不正问题,只需要无度数的防蓝光镜片来防护,则就可以选择这些品牌镜片的低折射率防蓝光镜片,让眼镜门店安装上自己喜欢的镜架上就可以使用啦,这样定配出来的防蓝光眼镜肯定不是那种流水线做出来的成品防蓝光眼镜可以比较的!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yingshishili.com/archives/1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