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护眼培训 > 正文内容

近视的历史(近视的历史来源)

2023-01-25 10:55:12护眼培训1

1. 近视的历史来源

  眼镜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然而迄今尚未有人考证出眼镜究竟是何人发明、又是何人首先配戴的。

  最早的透镜是在伊拉克的尼尼书遗址发现的。它是用水晶石制作的,直径1.5英寸,焦距4.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伦人和吉亚洲人已经发现某些透明宝石具有放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们和古希伯来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镜。

  眼镜可能是在13世纪末期在中国和欧洲同时出现的。马可·波罗大约在1260年记载:“中国的老年人看小字时戴着眼镜。”14世纪曾有记载说中国的一个绅士用一匹马换了一副眼镜。

  中国古老的眼镜镜片很大,呈椭圆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制成,镜片镶嵌在乌龟壳做的镜框里。有的眼镜带有铜质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有的用细绳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由于眼镜框是用象征神圣的动物——乌龟的壳做的,镜片是宝石做的,所以眼镜被视作贵重物品。最初人们配戴眼镜是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贵,而不是为了改善视力。

  眼镜在13世纪由两位意大利医生传入欧洲,直到14世纪中叶才被广泛使用。当初欧洲人也把眼镜看做区分人们身份高低的装饰品.

  欧洲早期的眼镜是由各种宝石做的单一的放大镜,使用时拿在手里,就像现在人们读书时用的放大镜。16世纪初,供近视眼镜用的凹透镜才问世。

  最初,眼镜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难。后来发明了眼镜架,或用皮条把眼镜系在头上,这才解决了呼吸困难问题。到1784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出双光眼镜,眼镜才算完善起来。

2. 近视来源于

位于红光外侧的是红外线,位于紫光外侧的是紫外线,它们都属于不可见光,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主要来源于太阳光;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地球上的生物没有太大的伤害,但过量的紫外线会使人体皮肤粗糙,甚至患上皮肤癌.正是由于大气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线,才得以保护地球上生物受到紫外线的伤害.物体能透过所有的色光,这个物体是无色透明的物体.近视眼是像成在视网膜前,原因是晶状体过厚或眼睛的前后距离过长,若是晶状体过厚,可以对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进行手术,使其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使成的像后移,直到移到视网膜上.故答案为:太阳、臭氧、无色、弱.

3. 近视的历史和现状

1、眼镜度数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高视力是6.0。

2、马赛人被吉尼斯世界纪录为世界上视力最好的人,高达6.0,可以看到10公里以外的动物。马赛人现在依然活跃在东非,也是最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人口接近100万,主要活动范围在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这个部落的人全部都有着超强的视力,少部分年轻人的视力更是达到6.0的千里眼。保护视力的方式保护眼睛的视力有很多种方法,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比如在平时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端正姿势,避免离得过近或者是光线过暗。

3、如果是长时间看书的时候,要注意劳逸结合,建议每看书1个小时的时间就休息10到15分钟的时间,还要注意尽量减少看电视和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时间,平时可以经常做一下眼部的保健按摩。

4. 近视的发展史

光的反射和折射(几何光学)

1.反射定律α=i

{α;反射角,i:入射角}

2.绝对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到介质)n=c/v=sin

/sin

{光的色散,可见光中红光折射率小,n:折射率,c:真空中的光速,v:介质中的光速,

:入射角,

:折射角}

3.全反射:1)光从介质中进入真空或空气中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sinc=1/n

2)全反射的条件: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注:(1)平面镜反射成像规律: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沿平面镜对称;

(2)三棱镜折射成像规律:成虚像,出射光线向底边偏折,像的位置向顶角偏移;

(3)光导纤维是光的全反射的实际应用,放大镜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4)熟记各种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利用反射(折射)规律、光路的可逆等作出光路图是解题关键;

(5)白光通过三棱镜发色散规律:紫光靠近底边出射。

十七、光的本性(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1.两种学说:微粒说(牛顿)、波动说(惠更斯)

2.双缝干涉:中间为亮条纹;亮条纹位置:

=nλ;暗条纹位置:

=(2n+1)λ/2(n=0,1,2,3,、、、);

条纹间距

:路程差(光程差);λ:光的波长;λ/2:光的半波长;d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挡板与屏间的距离}

3.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光的频率由光源决定,与介质无关,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光的颜色按频率

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助记:紫光的频率大,波长小)

4.薄膜干涉:增透膜的厚度是绿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即增透膜厚度d=λ/4

5.光的衍射:光在没有障碍物的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障碍物的尺寸比光的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光的衍射现象不明显可认为沿直线传播,反之,就不能认为光沿直线传播

6.光的偏振: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

7.光的电磁说:光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谱(按波长从大到小排列):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

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

红外线、紫外、线伦琴射线的发现和特性、产生机理、实际应用

8.光子说,一个光子的能量e=hν

{h:普朗克常量=6.63×10-34j.s,ν:光的频率}

9.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mvm2/2=hν-w

{mvm2/2:光电子初动能,hν:光子能量,w:金属的逸出功}

注:(1)要会区分光的干涉和衍射产生原理、条件、图样及应用,如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圆屏衍射等;

(2)其它相关内容:光的本性学说发展史

/

泊松亮斑

/

发射光谱

/

吸收光谱

/

光谱分析

/

原子特征谱线

/

光电效应的规律

光子说

/

光电管及其应用

/

光的波粒二象性

/

激光

/

物质波。

5. 近视的历史名人

(一)生平

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日(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的梨园世家。1961年8月8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8岁。他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社会活动家。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艺术事业,为祖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

(二)苦读的幼年时代

梨园世家: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

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京剧演员,兼擅青衣花旦,被列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梅竹芬,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京剧演员,可惜英年早逝。伯父梅雨田是一位出色的京剧器乐家,号称“六场通透”(即所有场面上的乐器都能拿起来伴奏),长期给谭鑫培伴奏。自幼受到的艺术熏陶,为梅兰芳在京剧艺术方面的开拓发展奠定了基础。

梅兰芳幼年的生活相当艰苦。他父母早逝,依靠伯父伴奏的收入来维持生活。8岁开始学艺,11岁登台演出。这期间他除了学青衣戏外,还学花旦戏、武功、昆曲等。同时还看戏,用心比较、琢磨前辈艺术家们的艺术精华。

除了演戏练功外,他的业余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喜欢养鸽子、养花和书法绘画,而这些爱好对他提高表演艺术起了很大作用。幼年的梅兰芳眼睛微微近视,有时还迎风流泪,眼珠余转也不灵活,因此每当黄昏时分,他让鸽子翱翔空中,让自己的眼睛随着鸽子转动,认真锻炼眼力。久而久之,双眼灵活自如,透亮传神。

他认为京剧的服装色彩、化装、脸谱、舞台装置都和美术的密切关系,最好自己能画。1913年至1914年两次赴沪演出,他与老画家吴昌硕结下了忘年之交,于是开始了绘画生活。先请王梦白教画。后向陈师曾、姚茫父学习画佛像,向齐白石、汤定之学习画草虫、松梅等。

梅兰芳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也为人称道。早在1920年,就拍摄了无声舞台纪录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三)博采众家,自建梅派

梅兰芳20岁时,已经是一位驰名京沪的京剧演员了。

1913年11月,梅兰芳第一次和王凤卿应邀去上海演出。上演了一二本《虹霓关》,开创了在同一剧目中一人演两个不同行当、不同扮相、不同演法的先例。“枪挑穆天王”轰动了大上海。

1914年秋冬,梅兰芳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增加了《贵妃醉酒》等剧目,历时45天,场场爆满,盛况空前。曾以22万多张票,当选为“伶界大王”。

两次赴沪演出,是梅兰芳一生在戏剧方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他在艺坛上的地位明显得到巩固。

梅兰芳回到北京后,开始创作《一缕麻》等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揭露官场黑暗的时装新戏,对推动京剧艺术的革新和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不久,他又尝试排演了古装新戏,如《黛玉葬花》等,刻画了那些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妇女形象,创造出新的妇女装束和扮相,丰富了京剧舞台服装。这些取材于文学的古装新戏,为观众喜闻乐见。

1915年4月到1916年9月,梅兰芳编演了11出新戏,同时还整理和上演了许多传统戏,比如《宇宙锋》、《花木兰》、《考红》等。1921年,编写的《霸王别姬》,刻画了一个善良、有见识、富有感情而又坚贞不屈的的虞姬形象。此剧后来成为梅派保留剧目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他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后来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6. 近视的历史来源有哪些

其实,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眼保健操,它的诞生源于一次健康普查。在1961年,北京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的中小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视力普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近视率随着年龄增长明显高,小学生的近视率为10%,初中生为20%,而高中生则高达30%。这一组调查数据使当时的许多人意识到,保护中小学生视力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于是边开始力求寻找一个能让学生保护视力的良策。随后,一位精通按摩,并且自身有眼疾体育调研组主任在平时的摸索中,创建了一套眼保健操来治疗自己的眼疾,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事被北京市教育局体卫处的老师知道后,在1963年决定首先在北京的某所学校进行试点。第一套眼保健操就这样逐渐进入北京中小学校园。

2008年新版眼保健操问世。2008年5月至7月,北京市疾控中心对3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新版眼保健操的试用追踪和效果评估。通过新、老眼保健操操作前后,学生的视力、脑力工作能力指数、眼血流速度等指标变化比较,评估认为:新版眼保健操对改善学生视力、缓眼部疲劳效果明显,各指标优于老版的眼保健操。此后,新版眼保健操开始在各地中小学推行。

7. 近视的发源地

泰山顶峰太美了!

东岳泰山,耸立于齐鲁大地上,山势雄伟壮观,人称“五岳之首”。泰山的自然景色和名胜古迹,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登临泰山赏“岱顶旭日”是最壮观的!泰山海拔1524米,东望视野宽广。在日观峰上居高远望,能看到苍茫大地衬托着“海上日出”。这特殊的日出景象与在海滨看到的海上日出是不同的,它不但有近视、遥视之别,而且景观气势远非后者所可比拟。

泰顶观日出的地点有两处:一为玉皇顶的观日亭,一为日观峰。峰顶建有气象合,其北侧山坡处有一条巨石向北突出,名为拱北石,俗称“探海石”此石长7米、宽1米,可以站立10多个人,一直是观日出最理想的地方。若是选好时间,天公给你作美,你在凌晨时可看到远处天际先射出一道金光,象一条金龙在舞动,过片刻再射出一条,再片刻又射出一条,一条比一条绚丽。

此时,光带渐渐上升,把东方渐渐染成金黄色,并且色彩继续变化着,接着一轮火球冲破霞光跃出海平面好象是被海水竭尽全力托起来似的。日轮边缘有一圈特殊的红边,红边跳动似火焰,并且周围天际也被烧红了一大片,使整个大地变得生机勃勃,朝气盎然。这是泰山日出景观最壮丽、最动人的一幕,虽时间短暂,但确使游人得到极大乐趣和自然美的享受。

8. 近视最早起源于什么

新乐学镜片,是一款专为青少年设计的镜片,它适合15岁以内的少年儿童使用。

眼镜(glasses)是由镜片和镜架组合起来的,用来改善视力、保护眼睛或作装饰用途的用品。眼镜可矫正多种视力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花、斜视或者弱视等。

起源发展

1268年,罗吉尔·培根最早记录了用于光学目的的透镜。

在欧洲,最早的眼镜在意大利出现,由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最早有眼镜的画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于1352年绘制的。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yingshishili.com/archives/139328